您现在的位置: 文学网 > 日记 > 成语 >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来源: 一九文学网 发布时间: 2023-09-21 12:54:20 浏览人气: 608 字体:[大][中][小]               
友情提示:双击空白处可滚动文章内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

  十羊九牧

  南北朝时期,杨尚希在明帝、武帝、宣帝三朝都有担任过要职。在北周政权被隋文帝掌控以后,杨尚希也是忠心耿耿的对隋文帝。隋文帝改变了鲜卑族的统治,恢复汉制,以此来适应汉人的愿望。当时在隋朝设立的州郡相对秦汉时期多了有一倍,千户人家便分作两个郡;方圆百里便设有几个县,这样的分法导致官员卒吏多了很多,国家的负担日益加重。杨尚希对此顾虑重重,他向隋文帝上书报告说:“我们国家现在州郡这么多,这就像是十羊九牧,这样会把国家托垮掉,目前最重要的是把真正需要的州郡留住,不需要的都可以撤掉。对于国家来说,人口、面积还是这么多,国家的.收入不会减少,但是开支却大大的降低了。这样还可以把有用的贤才能人派到需要的地方去发挥作用,可以提高整体效率。”隋文帝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掉了很多的州郡,在国家的治理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2

  噤若寒蝉

  东汉末年,有位名叫杜密的人,他任太守期间为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凡是触犯法律的人,无论是否宦官子弟他都会依法惩治,绝不手软。而且,他还很爱惜人才,只要是能为国为民作项献的人,他都会设法推荐提拔。有一个叫郑玄的.小官就是由他推荐到太学里深造,最后成为著名的经学家。后来,杜密因为参加打击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得罪了权贵,被革职罢官,回颍川老家种田去了。尽管杜密被罢了官,但是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与地方官畅谈天下大事,还会向他们推荐有贤才的人。不久,他的同乡刘胜也告老还乡,可是刘胜是个不喜欢多管闲事的人,退了职就不再过问政事,与杜密迥然相反,闭门谢客。当地的官吏为此对杜密说:“刘胜是清高之士呀,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杜密说:“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做官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人了。地位高,俸禄多,见到好人不举荐,见到坏人不揭露,就像秋天的蝉一样,经常闭口不言,只求明哲保身,对国家毫不尽力,这种人又有什么可称赞的呢?”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只求保全自己什么都不管的人。如果人人都像这样,社会将不能正常运转下去。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3

  狼狈不堪

  三国时期,曹操出兵关中征讨张鲁,马超跟韩遂联合了各位将军,带着十万兵马在潼关迎击曹操的部队。曹操派徐晃和朱灵带兵渡黄河,马超这时献计:在渭水北岸阻击曹军,他们渡不了河,耗到他们粮食没有了一定要退兵。曹操听说马超的计谋后很吃惊,认为马超是个人物。曹操的.部队走了以后马超杀掉凉州刺史韦康战领了冀城,韦康手下将领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合力来打马超,杨阜和姜叙在卤城起兵,马超去攻城的时侯怎么也攻不下来,梁宽跟赵衢进冀城后把城门关起,这时马超进退两难,搞得狼狈不堪。马超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去投奔张鲁,张鲁却不信任他。马超这时只好去投靠刘备,刘备知道马超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对马超非常好,命他为平西将军,再升任为骠骑将军。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4

  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解释】指辞官隐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列】置吾兄于神武挂冠,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5

  牛角挂书

  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有个护卫叫李密,有一天杨广问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护卫队里那个黑脸小伙子叫什么?”宇文述回答说:“他叫李密,是前朝大臣李宽的儿子。”隋炀帝说:“他站那里左看右看,我看他不太一般,不适合做警卫。”宇文述过了几天对李密说:“你应该走文路,不适合在这儿当警卫。”于是李密便开始努力读书,有一次他骑着看碟去缑山的.时侯,牛角上挂着一本《汉书》,他边走边读书,被越国公杨素看见。杨素跟他交流了一番,觉得李密是个人才,他跟儿子杨玄感说李密不是一般的人。杨玄感后来跟李密成了知已,杨玄感在黎阳驻守的时侯把李密接到那里,李密这时鼓动他起兵反隋,结果兵败被杀。李密被抓后逃跑了,投奔了农民起义军瓦岗寨。后来李密得到了瓦岗寨翟让的信任,被推先为瓦岗寨首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6

  蜻蜓点水

  唐朝时期,每一年春天的三月三日帝王、官吏、以及平民百姓都会到长安的.曲江池游览观光。那些诗人墨客在观赏完曲江池以后总是要饮酒作诗一番。公元七五七年,杜甫到长安任左拾遗一职,当时国家状况还可以,杜甫的个人处境也比较安定。那时侯他下朝以后都会去饮一番酒。酒后他看到曲江池的美景不禁十分欣喜,便作《曲江二首》诗,诗中真实地描绘着曲江的景色:花草丛中蝴蝶若隐若现,水面上的蜻蜓轻轻地点着水面。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7

  在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在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到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8

  刀头燕尾

  宋代时期,有个华原人叫赵光辅,他是一名画家,特别擅长于画跟道家以及佛家有关的人物画像,同时他对塞外西域所产的‘良驹好马也很有研究。赵光辅在宋太祖时期在图画院当过学生,许昌的龙兴寺跟开元寺也有存有他的壁画。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赵光辅》中称“工画佛道,兼精蓄马,笔锋劲利,名刀头燕尾。”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9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赢。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的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魏王惊叹之余,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更赢解释说:“那孤雁飞得低且慢,因为它已经受过伤;它鸣叫的声音悲而哀,因为它离了群。身伤心碎,使它心跳加速,两翼无力,体重失去平衡,正如人们吃饭时,突然听见雷声,筷子落地的情况一样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据上面的故事,做成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形容先前多次受过惊吓的人,忽然遇到同样可怕的事物,就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去应付新的环境。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话说古时候,海边一个村子里有个无赖阿三,此人好吃懒做,总想不劳而获,到处打听在哪里能够不必干活就发大财。

  说来也巧,在阿三生活的那一带有一只贪婪的大鸟,这鸟胃口很大,而且极其凶恶,每天都要去抢周围居民的羊吃,时间久了,牧民们慢慢的都搬走了,大鸟的食物来源就渐渐的成了问题。

  这一天,阿三正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做发财的白日梦,大鸟突然从天而降,阿三吓的急忙躲进屋里。大鸟对阿三说:"你不是想发财吗?我可以帮你。"阿三一听"发财",

  马上忘记了害怕,从屋里探出了脑袋:"怎么发?"大鸟说:"在东海深处中有一小岛,岛上遍是金子,我带你到岛上捡金子,回来后,作为报答,你每天要给我一只羊吃。"阿三想想,这买卖合算,连连点头。大鸟补充到:"但是天快亮时,我们得赶紧离开小岛,否则会要被太阳升起时的万丈光芒烧死。"阿三不耐烦的说:"知道了,知道了..."

  大鸟背着阿三飞过高山,掠过大海,终于落在那个小岛上.阿三睁眼一看,乖乖,只见遍地是黄澄澄的金子,他再也

  顾不了许多,疯狂地捡了起来。他只顾捡自己的`金子,哪里还记得天亮之前必须离开的警告。转眼天快亮了,大鸟催促他快走,阿三总是说"再等等"。大鸟看情形不对,丢下阿三飞上了天空,就在这顷刻间,太阳一下子升了起来,阿三为了捡更多的金子,被火烤熟了。

  大鸟这个气,白白背着阿三飞了这么远,什么也没得到,转念一想,不对啊,羊是得不到了,阿三的肉也可以吃啊。于是,大鸟又飞回了岛上,把阿三的尸体当成了大餐,可是它只顾吃,却忘记了时间,太阳又一次升起,这次这只贪婪的大鸟和阿三落得了同样的下场。

  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

  十鼠同穴

  三国时期,鲍勋是曹丕的侍从,因为鲍勋为人正直经常规劝曹丕,因此曹丕对他非常的`不满。曹丕当了魏文帝后鲍勋又多次劝阻曹丕,但魏文帝此时已经不听他的了。有一次魏文帝带兵打仗,回来的时侯在陈留郡休息。大军刚驻扎下来,营地只是建了矮墙圈了范围。这时陈留太守孙邕正好来看望好友鲍勋,他想跨过标志走近道,军管刘曜不让他进来,鲍勋看营地还没造好便劝刘曜通融一下让孙邕进了军营。后来刘曜因为犯错出了事,鲍勋提议免去刘曜的职务让他回家,刘曜因此十分不满,便向魏文帝举报了鲍勋私放孙邕入阵营的事。魏文帝此时正好小题大作令廷尉治他的罪,廷尉议决“判刑五年”,但三官却以“依法罚金二斤”驳了回去。魏文帝听了以后生气的说:“你们如此宽容,鲍勋这斯岂能活命,把三官给我抓起来跟那些犯人关在一起,让他们跟‘十鼠同穴’一样。”魏文帝为了发泄自已的私怒最后还是把鲍勋给杀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1

  南山隐豹

  春秋时期,宋国陶邑的大夫答子在位三年,他不但没有为百姓做事财产却多了近三倍,他的妻子叫他不要贪图财富,劝了答子很多次也是枉然。三年过后答子把钱装回家时他的母亲非常高兴,当她看到媳妇因此哭泣的时侯责备她说:“你的丈夫有钱了,你不高兴却还哭丧着脸,这是为何?”答子妻子回答说:“他当了三年大夫积累的这些钱财是会给他带来灾难的。过去楚相国子文为国家积累了很多财富,自已却很清廉,因此受人尊敬留名后世;南山的玄豹碰到雨天大雾会为了避免皮毛受到损伤而连续七天不下山寻找吃的东西。答子当了三年的.大夫,贪了大量的钱财,陶邑的百姓却个个怨声载道,如果有人把这些情况向上反映,答子就会为此付出代价,您说我怎么会不心痛呢?”答子母亲听了非常生气,便把媳妇赶了出去。果然没过多久,宋王收到了检举答子的材料,宋王非常愤怒,下令处死了答子。这时侯答母才知道后悔,赶紧找到媳妇跟孙子叫他们回了家。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2

  鹅行鸭步

  不少学生有些行为实在不雅,而几年下来,这些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愈来愈甚,小区住户及路人望之侧目。如果说穿衣体现的是文明,那么,走路就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有些学生,走路没个走相,低头哈腰,鹅行鸭步,弯腰鸵背,懈而晃荡,松松垮垮,缺乏年轻人的虎虎生气、青年人的如虹豪气、当代学子的`风发意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颂扬的当年那代青年人那种热情奔放、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的精神,在新一代学子身上很难体现。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3

  【成语】: 洛阳纸贵

  【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4

  鹬蚌相争

  赵国在战国末期出兵打燕国,苏代是燕国的谋士,他知道以后马上去见赵惠文王,并且跟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夏天,有一只河蚌在河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这时有一只鹬鸟看见了就用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壳给合上,结果鹬鸟的嘴被河蚌夹住了,鹬鸟支吾的说道:“快张开你的嘴,要不几天不下雨的话你就会被太阳晒死的。”河蚌说道:“我把你嘴夹住,若是几天不放你,你也要被活活的`饿死的。”于是它们始终不肯相让,这时侯一位渔翁从这里路过随手就把它们抓了回去。说到这里苏代接着说道:“燕赵两国的势力相当,两国开战肯定互不相让,这样秦国就像那位渔翁那样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获利,即然如此,大王何必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呢?”赵惠文王听了以后觉得苏代说的非常有道理,便马上放弃了进攻燕国的行动。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5

  晨钟暮鼓

  【成语故事】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典故】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唐·李咸用《山中》诗

  【释义】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近义词】暮鼓晨钟

1 2

本文热度: 608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深度阅读